张翔写曾光
作者: 张翔
2012-02-23 14:08:43
8240 184
行者曾光


 
       曾光:南昌大学广告教研室主任,传播学硕导,主要研究领域:品牌传播策略、广告媒体研究、广告创意研究、企业形象塑造。曾担任台湾中国时报广告金犊奖评委,首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区)评审主席,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评委,IAI中国广告年鉴奖评委,曾获“中国最有眼光学术界评委奖”,曾担任江西电视广告公司等多家机构创意总监,服务过松下、菲力浦、中国移动、长虹、珍视明、四特酒、招商银行、天天阳光等众多品牌。

       “曾主任光”,这是我们首届两岸广告教育交流团于2007年11月访问台湾在中国文化大学参访时,主办方为南昌大学广告研究室主任曾光老师设置的桌签。这原本是台湾的高校在正式场合对访客的尊敬称谓,然而,这个桌签实际上已经成为曾老师在我头脑中的标签,也成为我对曾老师具有幽默性的敬重方式。从那以后,每每见到曾老师,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曾主任光到了。
认识曾光老师是在2005年11月,我们都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教育部首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颁奖典礼。在全国众多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参加的盛会上,曾老师非常引人注意,因为他率领的南昌大学广告学专业一共获得一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共14项,在各家获奖单位中非常突出,此后我不仅对曾光老师特别关注,同时也对以他为代表的江西广告教育刮目相看。
其实,我校那次也获得了不少奖项,一共17个奖项,但是所获得的最高奖项是二等奖,可能还不足以引起曾老师的关注。曾光老师对我的记忆始于半年后的2006年5月,他对我说:“我记得咱们初次认识是在陈刚的北京大学‘亚洲广告教育创新研讨会’,当晚K歌嚎到下半夜,你由于喝多了躺在沙发上,竟然在噪声中鼾声如雷,让我等着实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也感受到你的兄弟之情与实在。此后,咱们相见的机会就多了,也许是‘臭味相投’吧,遇上你这样的好兄弟,是我的好福气啊!”


 


2007年11月曾光老师随“首届两岸广告教育论坛”代表团前往台湾,与文化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一个广告实践教学的践行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许是对“臭味相投”的最好注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非常认可他是一个广告实践教学的践行者。
曾光老师曾描述江西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首府是江南昌盛之地——南昌,南昌大学就位于卧龙前湖旁。江西自古人文厚积,这里有最早的白鹿洞书院,唐宋八大家中有3位是江西人,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还有陶渊明、黄庭坚、文天祥、朱熹、汤显祖、宋应星、八大山人等一大批文化名人。而生于斯、长于斯的曾光,必然得先贤之灵气、悟人文之精髓,因而,在文化如此厚重之地的曾老师也必然在1993年创办广告专业时就具有了极高的悟道。他对广告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具有透彻的理解,其实他近三十年的执教生涯就是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地探索人才培养有效方法的过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他不断地发表自己有关广告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思考和研究成果,代表性的文章和课题有《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课题《中国广告学专业教育现状》、省级课题《课程超市——大学生指导性选修课程体系与模式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新媒体传播时代——高校教育体系的落伍与跟进》、省级课题《在课外竞赛引导下的新闻传播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研究》等,许多选题均获得教学成果奖。
然而他并没有将研究成果停留在发表的层面上,而是将这些成果不断地落实到自己的实践教学中去,最终体现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这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的学生在各类省级和全国性的广告竞赛中获得高级别的奖项。早在2002年曾老师带领广告专业学生参加“第二届中国广告协会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就荣获了平面类银奖1项、最佳公益广告奖1项,而入围奖则达23项之多,这是曾光老师有关广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早期成效。从那以后,他组织并指导的学生参加了历年金犊奖、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美国one show金铅笔奖等全国各大广告竞赛,每次参赛,从未走空,必捞得个盆满钵满,后“畅”然而归。在全国赛区如此,在江西省赛区更是获奖专业户了,而曾光老师本人也获得了历届各项竞赛的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0年10月,适逢中国广告节在江西南昌举办,再次与曾光老师同会,曾老师欣喜地告诉我,当年获学院奖“全场大奖”的作者是他已毕业的学生周华清指导的学生,应该是“孙子辈”的学生了。我再次感叹他的实践教学成果真是让他的学生受益匪浅、代代受用啊!
此乃曾氏门下学生之福!
       由于他和在他带领下的全体老师的努力,使广告专业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层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这样的人自然也赢得了诸多荣誉——“优秀本科生导师”、“优秀共产党员”、“南昌大学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十佳)”等。最荣耀的是在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曾光老师被授予“江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据说在南昌大学近十万人的大学师生里只有4位入选,真是够优秀的!


 


2010年美国莫比广告奖展映走进南昌大学,曾老师与广告顽童黑马大叔(左二)合影,黑马大叔为学生送上精彩演讲

 

一个身体力行者
      广告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上,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求广告专业教师首先要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这对全国各高校广告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从我国高校成立广告专业起至今,都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可以解决好这个问题,各高校都是“各自为战”,随意性很强,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效果更不可能稳定。对此,曾光老师能够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身体力行,解决实际问题。
在研究课题方面,曾光老师注重实战性的课题研究,如课题《网络广告实战策略研究》、《中国旅游交易博览会江西馆设计》(获当年场馆设计奖)《阳光“咕咔”儿童成长奶品牌传播推广》、省级课题《江西广告市场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江西省会城市广告公司竞争力状况调研分析》、论文《对江西户外广告的理性思考》等。而其主持设计的“中国傩园——傩鼎博物馆”创意设计方案更是他多年专业积累的一次爆发,成就了南昌的一个地标性文化建筑,把时代前进的脉搏、社会发展的韵律,融入文化创意产业。
曾光老师还直接投身于实践当中,他曾在江西电视广告公司等多家机构中兼任创意总监,做过许多项目,曾服务于松下、万家乐、菲力浦、四特酒、长虹、珍视明药业等众多品牌,这些经验积累都为他培养广告应用性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光老师的身体力行还体现在视野的扩展上,他曾赴亚洲广告节、法国嘎纳国际广告节、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学术考察,这使他的认知决不仅仅停留在本土层面,而是具有了国际视野。


 


2010年春天曾老师陪同麦肯·光明广告SGM wokers总经理、学院奖评审主席、广告大师莫康孙先生走进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
 

一个跨界行走者
      很多认识曾光老师而又不是很了解他的人,通常会认为曾老师是广告专业中的艺术类人才,因为见过他的人都会认为有着极富韵律发型的曾老师很帅,很有艺术气质。事实上,曾老师确实是艺术类人才,他是多项全国或省级广告竞赛的评委,而且大多担任的是平面作品的评委,每当评委们聚餐或联欢时,曾老师都会献上极富专业水准的歌声,后来才知道,曾老师的夫人是与他同校的声乐教授——难怪,千里马背后总会有伯乐的!特别是在学院奖评审时,评委们从来不去KTV,而是通常由穆虹老师发起、由初志恒、赵树明、冯智敏、肖虎、许椿、江绍雄、韩志强、当然也包括我等具有正才、歪才的一帮人起哄、敲边鼓,在餐厅自发联欢,每每都兴趣昂然、效果非凡,而曾光老师出节目每次都是必选项,而且这已成为惯例。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曾光老师是艺术类人才已成为定势,但是,这不是曾光老师的全部。
       曾光老师过去曾经学理科做过四年的数学老师,他的本科学的是美术设计,本科毕业后分配到新闻系担任教学工作,研究生课程学的是产业经济学,一直到1993年他才从事广告教学工作,正式接触广告。他学的很“杂”,无独有偶,广告也很杂,这样,恰好他的“杂”学让他如虎添翼,很快在广告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正是因为“杂”,才能使他成为专业上的跨界人才,并能自如地游走于学界和业界。如此知识结构和从业经验的人全国难找、更难复制,自然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学问之“杂”、广告之“杂”,成就了曾光老师的事业。

 


2010年度学院奖颁奖盛典上,曾光老师的弟子周华清(中)指导的作品《七度空间·系鞋带篇》获得全场大奖。
 

一个特立独行者
      曾光老师的境界体现在他对四书中《大学》里下面这段话的认同,《大学》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所以,人们所见到的曾光老师从未狂喜、浮躁,而是内省、淡定,温文尔雅。他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但又极富人情味。他既把清华校长对毕业生的未来寄语转告他的学生:“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同时又深情地告诉学生:大学是浪漫的,大学也是青涩的;大学是殿堂,大学也是社会;大学是象牙塔,是人生的转折,也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大学是理想,大学是迷茫,大学是求索,是独立,是承担,是自信,也可能是慵懒的爱情,总的来说,大学是你独立的起点,是你扬帆远航之梦开始的地方!
      教师之外,他会不断充实自己,参与企业品牌建设、参加大型赛事、去国外考察学习、阅读、画画……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种很多人渴望却未拥有的生活,曾光老师做到了。
      与人为善,这是曾老师的做人准则,用一种善良的心态去衡量别人,你就会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善良的人,在曾光眼中,“身边碰到的都是好人”,他不喜欢纠缠于人与人之间的纷纷扰扰,更愿意感受大自然的美。
      因此,工作之余他最喜欢的是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让他有时间观察和思考。到目前为止,他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还去了国外很多地方,欧洲、东南亚、台湾……行走当中,心态和阅历也在慢慢改变,慢慢成熟。□

 

8240
  • 欢迎投稿
  • guanggaorenzazhi@sohu.com
  • 邮件主题请注明“投稿”稿件一经采用,我们会及时回复 ,欢迎个人、机构洽谈供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