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营销 看上去很美
作者: 李维彬
2014-08-07 17:05:34
10216 276


文/袁俊  映盛中国市场总监

很久很久以前,传统营销占据滩头阵地,人们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自然而然,会习惯在传统营销思路中按部就班完成营销工作;随后,颠覆力的互联网产品掀起一轮又一轮的产品更迭高潮,作为理所当然的产物,数字营销也浮出水面,并且伴随数字产品演化出无数流派,拧成一股劲儿冲击着传统营销的市场份额。这里不一一列举数据,很多读者都看到过类似的话术“XXXX企业决定XX年开始,将数字营销预算占据整体营销预算中的份额提升到35%之类”云云,此类语句充斥于各类互联网营销文献,始终传递着一个信息,就是数字营销正在蓬勃成长,成为拥有可怕行业规模的巨无霸。
 
这一巨无霸的存在与不断进化,冲击传统营销份额,有其缘由在内,数字营销人都知道,数字营销不论表面如何复杂,有一点赤裸裸的核心竞争力不容置疑的,那便是数据可追索,可跟踪,可量化,而且可根据不同阶段可调整,这意味着数字营销吸引广告主的最大魅力,一方面是人人看得到的互联网信息受众数量,另一方面则是经常被忽略的,便是数字营销的“量化”理念,便于广告主评估投入产出,并且根据不同环节调整或改善策略。
 
 3G技术普及带来移动互联网介入人群大幅度提升的阶段,移动营销又脱颖而出成为数字营销的新一轮镁光灯焦点,移动互联网平台与移动营销广告商均高举数据看板,努力告诉广告主——好机会来了!在移动营销领域的蓝海迸发的好年头,广告主们似乎没有拒绝的理由不是么?
 
恰恰相反,广告主们比广告商们更崩溃,因为广告主们面临着一个完全无法量化考核的营销领域,由于移动营销隶属于数字营销范畴,广告主们与广告商们铁定会在初期使用PC互联网广告考量模式去尝试推导移动广告的效果,更不幸的是,这一推导根本不成立,手机互联网与PC互联网接入者用户习惯截然不同,尝试PC互联网为模板的尝试,毫无意外的陨落了。
 
笔者,从来没觉得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的考核标准存在任何关联性,想要解读此项标准差异的原因,首先得从两个不同渠道互联网接入受众的需求与习惯开始解读。手机端(包括平板移动电脑)的互联网接入,首要存在的界面尺寸差异,其次在于输入习惯,如果说界面大小还不是大问题的话(事实上,iPad尺寸比一些便携笔记本差不了多少,而一些大屏幕手机也基本能有良好的浏览体验),输入习惯则成为用户习惯的关键迥异点。相信不会有任何移动互联网用户会认为手机或者平板输入速度可以高于PC或笔记本键盘,而且,移动互联网不可能有鼠标移动的灵活触控(即便是触屏也仅限于点击),因而,指望移动互联网受众去点击若干流程并且输入自己的地址身份证号码或者信用卡号码之类完成电商购买,也许是一种奢望(并不是不可能,但是地球上没那么多骨灰级手机玩家放弃PC界面不用,铁了心要抢几分钟碎片时间用手机购物,更何况购物前的大量浏览比价,是网购用户的普遍习惯,这恰是移动电商面临的刚性障碍)。
 
当我们将上述逻辑梳理清楚时,就该了解移动电商面临什么样的困境,那在广告领域,还有什么模式可帮助广告主获取良好的投放回馈呢?OK,业界同仁都该联想到了品牌Impression,作为移动端,基于品牌露出的PR硬广理论上来说是存在生存空间的,可是,数字营销人都清楚广告主从CPM到CPC到CPA到CPS的需求进化,想让广告主接收移动端广告投放只能获取品牌露出?又有什么能证明4.3寸屏幕的品牌露出,效果会高于21寸或者25寸的PC互联网显示屏呢?
 
于是,还留给移动营销的一条主流广告道路,便是营销活动,而移动互联网接入用户与PC互联网接入用户相比,拥有一项独特属性,便是地理位置定位,既然如此,帮助用户到店体验,以及基于地理位置参与的营销活动,势必成为移动营销可主打的一条康庄大道。
 
谈移动营销,不需要天使化,也不需要妖魔化,这仅仅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未来会成为数字营销大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别指望移动营销的小屏幕颠覆地球,也别忽视移动营销的特殊价值,解读清楚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的差异,自然能将考核标准剥茧抽丝提炼到符合广告主接受的层级。
 
[微观点]

未来用户登陆互联网的主要入口是传统的PC还是智能的移动终端?

智能终端访问互联网肯定会远远大于PC。即使在时间上,目前PC时间和智能终端时间还不知道到底哪个多或者哪个少的话,但是在次数上,智能终端是远远大于PC端的。 ——崔浩 掌上明珠副总裁 

现在对于管理者来说,更多的还是在PC或者笔记本上面。比如,还会用到企业的管理系统。而员工这种行为更多地向移动终端转移。因此,特别认同终端驱动性的观点,未来终端一定是多端融合的。 ——何云鹏 91无线副总裁

在日本,五年前的数据都已经超过PC了,把日本当成发展的一面镜子来看,我相信未来一定是这样一个趋势,智能终端普及得更快。 ——薄益群  长城会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

 

10216
  • 欢迎投稿
  • guanggaorenzazhi@sohu.com
  • 邮件主题请注明“投稿”稿件一经采用,我们会及时回复 ,欢迎个人、机构洽谈供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