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吃啥子鸡,情感营销如何玩出高级感?
作者: 王瑞琦
2021-01-26 18:00:00
11667 283

春节将至,在这个全国人民都有共鸣的日子里,情感营销成为各品牌发挥的主阵地。情感营销建立在满足用户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寓营销于情理之中,以此收获认同度,今年有支广告片让小编眼前一亮——  

  

美的联合和平精英推出贺岁短片《吃啥子鸡》,影片中儿子在朋友圈写到“大吉大利,天天吃鸡”,但两代人对于“吃鸡”的理解却不在一个频道上:

  

正确释义:在逃杀类游戏中取得第一名;

父母理解:孩子年夜饭想吃带鸡肉的菜!

但这场误解以温馨的年夜饭、一家四口玩《和平精英》为结局,迎来完美落幕。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9年初火遍全网的新年贺岁短片《啥是佩奇》,当时网友们看完的反应都是:这居然只是一部儿童向动画电影的先导预告片?!  

  

因为无论从镜头语言、情感切入点,还是折射出的社会现状来看,都超出了人们对“动画片预告”的认知。

  

情感营销中“情感”的表达

在情感消费时代,留住用户的方法之一是感化他们。那么如何有效感化?从这两支广告片的共通点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1、以新兴词语为切入点

这个新兴词语,在《啥是佩奇》中是“佩奇”——一个自带热度的动画角色,在土味的助攻下,2018年小猪佩奇因一句“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而走红网络;

在《吃啥子鸡》中是“吃鸡”——一个当下年轻人最爱用的热词之一,由于近年《绝地求生》《和平精英》等逃杀类游戏的风靡,找朋友打游戏不再是“打游戏吗”,而是“吃鸡吗”。

能成为这个新兴词语的要素有三点:一是简短,能产生一定的洗脑效果;二是流行,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热度更高;三是易于应用,网络热词每年更新无数,但是在营销活动的运用中做到不尴尬、不生硬的,为数不多。

2、以两代人信息不对等为背景

辈分的不同不仅带来年龄上的差距,还有观念上的。《啥是佩奇》中,爷孙之间不仅隔辈,而且一个生活在农村,一个生活在城市,连唯一的交流工具翻盖手机都在短片开头就坏了;《吃啥子鸡》中,年轻人熟知的电子竞技在父母的认知里却是未知领域。

导演的意图很一致:在开始就切断有效沟通,营造出一种割裂感,非常直接地表现两代人在信息上的不对等。以此作为故事背景,更能让观众反思自我,产生更深的情感触碰。

3、以冲破信息隔阂为高潮

  

无论是一家人看着电影过大年,还是兄妹带着父母打游戏,虽然都是在符合场景下的产品软植入,但也传递了一个共同的讯息:贯穿全片的隔阂被打破了。

广告短片出于时长的限制,在结构上一般会安排高潮即结尾,那么在一部情感营销的短片中,结尾一般就是其所要表达的感情和蕴含的产品信息,能否打动观众,将共情转化为购买力,关键则在于此。

情感营销的避雷指南

人情味≠煽情

在情感营销中最尴尬的,就是品牌以为自己能感动用户,但屏幕对面的用户已经用脚抠出一套三室一厅了。

一是一味的煽情说好听些是心灵鸡汤,难听些则是刻板说教,相当于在用户眼前切洋葱,还要用刀指着对方问“你怎么不哭呢”。用户必然不会买账,更糟的结果是可能使用户产生逆反心理,对品牌反感。

二是随着情感营销增多,用户对此的阈值越来越高,极易产生审美疲劳,常规的煽情手段已经难以真正走进用户的心。品牌需要找准产品与人情味的关联,再用新颖的手段呈现给用户。

浅露出→广传播

一次成功的情感营销不仅是触达用户的内心,而且是尽可能多地触达更多用户的内心,即广传播。而用户并不会对一支赤裸裸的产品宣传片产生二次传播的欲望,那么如何打造一支不像广告的广告,答案则是浅露出。

  

很多人对《啥是佩奇》有这样的评价:“开始以为是中国移动,看到一半感觉应该是儿子开的车,没想到是电影的预告片”,这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用户的自发传播。

  

而看完《吃啥子鸡》的你可能会疑惑:一直在吃鸡,美的去哪了?其实联名和平精英的新款产品有着贯穿全片的露出,但因为和故事场景高度融合,并没有让用户感觉生硬。

浅露出有机会带来广传播,用户对看到的每个广告也都有心理预估,想要制造惊喜,需要品牌花费更多的心思。

11667
  • 欢迎投稿
  • guanggaorenzazhi@sohu.com
  • 邮件主题请注明“投稿”稿件一经采用,我们会及时回复 ,欢迎个人、机构洽谈供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