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丨2021年度商业关键词盘点
该文章尚未发布,仅供审核使用,请勿分享
作者: 湃动商业评论
2022-01-18 14:36:57

以下文章来源于湃动商业评论 ,作者湃动研究院

  

过去的一整年,没有人能逃离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福祸相依,人类共同面对。

全球来看,疫情直接影响到了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链条,工业缺芯、海运拥堵、罢工停产,诸多震荡在各处上演,而新种子很快发芽,从造车到造元宇宙,从区块链到虚拟偶像,互联网巨擘领头跳向下一个“未来”。

中国商业市场的变化更加深刻,一方面,竞争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去泡沫化期真正到来;另一方面,“规则”的力量被真正兑现。冷却的线上教育、疯狂的社区团购、颓败的偶像明星、被罚的头部直播以及退潮的新消费,反垄断将是一个持续性话题。

时代的飞石,重重打在每一个企业身上,弹出灰尘,变成座座大山。

全球缺“芯”,工业停摆

全球“芯”荒是2021年的主旋律之一。

在没有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之前,消费者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手机要等货一个多月,也不知道为何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的主版页面上。

而芯片实际是绝大多数电子设备的核心元件,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游戏机、汽车和电子医疗设备上,有“工业大脑”之称。据统计,一辆汽车所需要的芯片最多可达上百种,而一部手机通常包含近20种芯片。

  

2021年一整年,各大企业都被笼罩在“缺芯难题之下”:苹果、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品牌都因缺芯而导致产能不足;电子游戏机产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索尼首席财务官宣布因为芯片问题,PS5产能跟不上,东芝也在同期发出“缺芯”警告,游戏主机供应问题将持续到2022年;本田、大众、福特等车企也宣布减产或关闭部分工厂。

据咨询公司AlixPartners统计,2021年的芯片短缺将使全球汽车行业的收入骤减超600亿美元,芯片短缺使得去年第一季度全球少生产67.2万辆车,其中在中国会少生产25万辆。

由于芯片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生产工序精密复杂且昂贵,涉及几十个上游材料的协调供应,平均生产周期达26周。因此,供需关系的平衡很重要。但从2020年开始的疫情,到2021年美国的暴风雪、日本的火灾地震、台湾的干旱,都让芯片的生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圣诞节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出现在央视《对话·挑战者》的节目镜头里,说2021年最烦恼的事情是供应链,芯片是烦恼中之最,“如果有谁能给我芯片,我可以请他喝酒”,可见芯片对新能源产业的巨大影响。

不过近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一则报告称:“芯片行业将在2022年中期实现供给平衡,而随着2022年底会开始出现更大规模的产能扩张,2023年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迹象。”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芯片问题将完全解决,IDC 还称后端制造和材料方面仍存在更大的问题和短缺,芯片成本也会继续上升。

手机造车,车造手机

先来看一组数据:

   

2021年1月-11月,新能源车批发销量达280.7万辆,同比增长190.7%,全年有望突破300万。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零售渗透率相比去年同期的5.8%上涨到13.9%。

品牌分布来看,特斯拉凭借25万的销量稳居第一,小鹏、蔚来和理想的销量分别为82万+、80万+和76万+,相较去年三者同比增速都比特斯拉高,其中小鹏的增速更是高达301.6%。

4月19日,特斯拉车主张女士站上上海车展特斯拉车顶,高呼“特斯拉刹车失灵”,被属地管理派出所带走,也同时展开了一场各方参与、持续发酵的舆论维权讨论。尽管这一事件让特斯拉的安全性受到了更多的质疑,但其销量仍呈增长状态。

  

面临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互联网造车企业也纷纷强势入局: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已经正式启动了代号为泰坦(Titan)的汽车项目,员工配置超过1000人,除了与富士康讨论在美国建立制造工厂外,苹果还向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商谈电池供应环节,2025年Apple Car或将面世;

  

3月,雷军携100多亿元储备金成立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智能电动车行业。目前,小米还在不断投资、收购相关产业链企业。雷军也放出感言:“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除此之外,据91mobiles报道,OPPO将在印度市场推出纯电动汽车,并且已经开始规划详细进程,预计首款车型将于2023年底或者2024年初发布;百度和吉利控股集团组建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集度,计划未来五年投资500亿元人民币全面发力造车;阿里与上汽集团、浦东新区三方联合打造了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宣称“不造车”的华为,将自身定位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并将智能汽车业务作为当前布局重点之一,4月,华为深度参与的北汽极狐阿尔法S在上海车展亮相。

很显然,手机企业“集体造车”已成为2021年中国科技行业的一大跨界现象。

无人不追“元宇宙”

元宇宙(metaverse),2021年商业江湖中令人闻风丧胆的概念。

这个概念有点抽象:它是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密切融合,进而打造出的新型移动互联网社会。并且由「技术、内容和社交生态」三个关键要素构成,具有自由创作、社交身份、去中心化等特征。

  

上到区块链、加密货币,下到数字偶像、演唱会甚至医疗领域,元宇宙所涉及的范围、提供的产品服务,几乎无所不包。这同时也给了市场巨大的想象空间,令无数商业公司和科技大佬感到兴奋。

2021年3月,原生元宇宙概念股,Roblox在纽约正式上市,近300亿美元市值(如今已近600亿美元),正式掀起“元宇宙”热潮。8月,字节跳动巨资收购国内领先的VR创业公司硬件设备企业PICO,体现字节进军元宇宙的决心。10月,FACEBOOK正式宣布将其母公司更名为META,表示将全力进军元宇宙。扎克伯格表示:5年内,FACEBOOK将转型为元宇宙公司。

可以看出,元宇宙要能实现,需要许多基础技术的支撑,就目前的现实条件来看,这些基础技术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发展。

  

但这并不影响资本的疯狂。有车企开发VR/AR的结合玩法;有人开始在元宇宙炒房:Republic Realm公司在Sandbox(虚拟世界网站)花费创纪录的430万美元购买了一块数字土地;林俊杰、巴贝多政府、都在虚拟世界网站买了自己的“房产”。除此之外,运动鞋服巨头阿迪达斯、国际奢侈品品牌Gucci、全球食品品牌卡夫等等都在元宇宙推出自己的概念产品,虚拟人偶像、虚拟游戏、数字藏品等等也开始概念炒作。

回归现实,元宇宙的概念是如此浪漫又如此遥不可及,它或许是一个人类可以想象的未来,但它并不足够作为一个全新的变量开启下一个新的变局。而资本,越是疯狂越是需要被冷静地审视。毕竟,在技术和资本合谋的故事里,最不缺的就是神话和泡沫。

双减政策下,教育行业遇到最冷寒冬

2021年,中国在线教培行业略显萧条。

政策先吹风:6月1日,因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等行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作业帮、猿辅导、新东方和学而思在内的15家校外培训机构开出了合计3650万元的顶格罚款;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发布,明令限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模,缩减课外培训时长,除“双减”政策外,年内针对教培行业出台的多项举措,都直指教培行业发展乱象。

  

此变局之下,各教培机构承压。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高途创始人陈向东,东方优播CEO朱宇,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等各大教培行业知名人物纷纷表态整改。

与之对应的是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下跌:截至12月10日,高途、51Talk、好未来、瑞思教育等个股均跌超90%;新东方(09901.HK)、思考乐(01769.HK)港股跌超80%;华夏视听教育、天立教育、成实外教育等个股均跌超70%。

资本方早已提前大撤退。5月17日,高瓴资本披露称,清仓好未来和一起教育。景林资产在2021年第一季度大幅减持好未来,卖出257.06万股;同期,老虎环球基金也清仓高途。

“双减”大背景下,教培企业将目光转向了素质教育赛道和职业教育赛道。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为5050亿元,市场规模增速将达到55.8%。好未来、学而思、作业帮、新东方均开始发力布局非学科类培训项目,投资新的素质教育品牌和产品,如戏剧、美育、益智、口才、硬笔书法、围棋、国际象棋、编程等。

  

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

在政策加持下,职业教育变得“炙手可热”。摩根士丹利《职业教育专项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前,我国非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市场规模将扩展到8700亿元。

社区团购大洗牌

社区团购——被资本看中的香饽饽,烫手也烫口。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阿里、拼多多、京东、美团、滴滴...互联网巨头与地方势力不断入局,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这个行业经历了“巨头入场-监管施压-行业大洗牌-平台保毛利”的大变局,行业门槛和产业链条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社区零售的生意并没有那么好做,需要各个方面的能力来支持,而不同企业的基因给了他们不同类型的信心,去冲锋陷阵,拿下难啃的“骨头”。从供应商到加盟商,从冷链物流到团长激励,让各玩家深陷“泥潭”,有人大撤退保留实力,有人继续烧钱前进。表面上看,社区团购都在“收缩规模”、下调短期目标,实际上,也在推动整个行业真正回归理性、积极蓄力。

新疆棉、国产品牌与野性消费

3月,新疆棉事件的爆发让中国泛鞋服行业大震荡。

不管是业绩表现还是品牌形象,急转直下的国际品牌与爆发式升温的国产品牌,注定是后全球化时代的生动注脚。

新疆棉事件后,中国运动品牌就被消费者捧上了天。

从财报来看,上半年安踏总营收228亿元,同比增幅达55%,不仅超过国内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李宁一倍多,更是直接超过了阿迪达斯中国和lululemon全球。

不过,疯涨的不止安踏,还有整个国产运动品牌。根据4月天猫旗舰店数据显示,李宁同比增长72%;中国李宁同比增长800%以上;特步、贵人鸟等都用相当大幅度的业绩上涨。

7月,郑州暴雨让爱国消费达到新的高潮。

7月21日鸿星尔克宣布捐款后,当晚即有超过200万人涌入鸿星尔克淘宝直播间“野性消费”。36小时内,鸿星尔克在各个平台的直播间卖出商品超过6700万元,三个直播间加起来营收额破亿,库存全部卖空后主播开始才艺表演,回馈网友。同样受到热捧的还有贵人鸟。7月24日,贵人鸟天猫直播间观看量跃升至百万,抖音直播销售额达1274万元。

  

除此之外,“惨”也是网民冲进国产品牌直播间野性消费的一大原因,例如蜂花和拉夏贝尔。

拉夏贝尔濒临破产的消息很快登上微博热搜后,淘宝旗舰店的直播间在两三天内涌入数十万人围观抢“打折清仓货”。11月24至25日,每场直播均吸引超20万人次观看,最高观看量达80万,是平日的2-8倍。但直播间“捡漏”似乎并不容易,单价价格依然很贵,引来不少消费者吐槽。

  

另一个看起来很“惨”的是蜂花。“10年来只涨过2元”、“36年无行政处罚”的良好企业形象,又迅速吸引了粉丝的注意力,无数粉丝涌入蜂花直播间支持伴随新世代童年时代成长起来的老国货,11月13日开播后,蜂花抖音直播间人气一度飙升至83万人,一天卖出2万单,再现鸿星尔克式的野性消费。

另一边,国际品牌感受到阵阵寒意。

618数据显示,阿迪达斯、耐克、彪马的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32%、26%、14%。其中,阿迪达斯在第二季度的营收里,大中华区成为阿迪达斯该季度唯一一个收入负增长的地区,同比下降了15.9%。

不过,“新疆棉事件的消费回流所带来的爆发式增长,并非是李宁自身实力有了跨越式飞跃。增长势头还会延续,但之后的业绩增速可能回落。”相关分析师表示。

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了国产品牌发力的窗口期,但最终能赢得消费者心意的仍然要回归到产品本身去。

「后」双十一时代与消失的大主播

2021年双十一,有些“低调”。

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双11”购物节的全网交易额为9651.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然而,交易额同比增速仅为12.22%,创下“双11”购物节诞生以来的新低。天猫的落差更为明显。2020年,天猫双十一总成交额为49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32亿,增速为26%;2021年新增交易额为421亿元,增速只有8.45%。

  

除此之外,双十一前监管部门的连续发声,也是其颇为平静的重要原因。

10月25日,工信部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电商平台不得擅自发送营销短信,11月4日中消协还发布“双十一”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不要迷信“双十一”的所谓“价格优势”。市场监管总局在11月6日也宣布其向全国互联网平台企业下发《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其中禁止以“先提价后打折”的方式进行促销,以及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消费者趋于理性,监管趋于强劲。电商平台也比往年,更显出几分含蓄。

以往,阿里、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滚动式播报成交额战报的例行,都撤销了。已经13岁的「双十一购物节」不再性感,而天天都是全网最低价,直播间之战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

一方面,品牌方深知,用「头部主播天价坑位费+极低甚至赔本的ROI」换增长的模式不仅拉低了自己的话语权,更是损害自己的品牌资产。于是,品牌方开始努力拓展「店铺自播」,把议价权拿捏在自己手中,欧莱雅与李佳琦的吵架事件,实际上是品牌与主播积攒已久的矛盾爆发。

另一方面,下半年开始,伴随着国家税务部门加大对直播带货主播的税收检查力度,一些头部主播“消失”了。

  

12月20日央视新闻显示,浙江省杭州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法对黄薇作出税务行政处理处罚决定,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在此之前,淘宝大主播的雪梨、林珊珊两大主播已经被罚款6555.31万元、2767.25万元。除了追罚外,几名头部主播的直播间和相关社交媒体账号也一并被封杀,目前已彻底在网络上销声匿迹。

「后」双十一时代,不论是电商平台、品牌还是带货主播,都在面临新的巨大挑战,结束野蛮生长的周期,进入新一轮洗牌。

反垄断,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21年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报,认定阿里巴巴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具有支配地位,自2015年以来滥用该市场支配地位对平台内商家提出“二选一”要求。根据《反垄断法》,责令阿里巴巴集团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计182.28亿元。

第一只靴子落了地,“共同富裕”的变革曲开始奏响。

10月16日,第20期《求是》杂志刊登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章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包括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

「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提出之后,互联网公司应声行动。

9月初,腾讯宣布将投入1000亿用于承担社会责任——500亿用于“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500亿用于“共同富裕专项计划”。而计划覆盖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等民生领域。

阿里也在9月宣布成立常设机构「助力共同富裕工作小组」,由阿里首席执行官张勇担任组长,并将在2025年前累计投入1000亿,助力共同富裕。行动的方向包括五个方面: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高质量就业、弱势群体关爱和共同富裕发展基金。

两大巨头在前领队,拼多多、美团等互联网大公司也紧随其后,响应共同富裕的号召。

树大招风,电商平台的阵地战在反垄断的大环境下有了新的变化。

12月23日,腾讯宣布以中期派息方式,将所持有约4.6亿股京东股权发放给股东。本次派息后,腾讯让出京东第一大股东位置,持股比例将由17%降至2.3%,同时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将卸任京东董事。除此之外,9月工信部召开屏蔽网址链接问题指导会,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各大互联网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以淘宝、微信开始逐步共享网址链接,瓦解原先各自的平台壁垒,算是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的开端。

两次工业革命以来,互联网成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变量,成为中国90年代初至今的重要经济支柱,造就了大批互联网新贵的同时数字经济产业已经占到中国 GDP 30% 以上。

过去十多年,互联网行业往往是赢者通吃,从信息门户到社交软件,从电商平台到视频社区,从线上教育到社区团购,从本地生活到共享出行,从造车到新消费创投,战火不断燃烧蔓延,巨头们靠自家本事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而如今,这样的景象或许要改变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欢迎投稿
  • guanggaorenzazhi@sohu.com
  • 邮件主题请注明“投稿”稿件一经采用,我们会及时回复 ,欢迎个人、机构洽谈供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