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谈创意——王泽端 伦洁莹 胡晓云
作者: zhangshutong
2014-09-12 15:25:03
8776 273


《大师谈创意》是《广告人》杂志、学院奖、腾讯微博、腾讯微视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顶级创意大师互动栏目。每期推出经典“十问大师”,均来自广告大师同微博网友的精彩互动。聆听大师观点,求证创意心经。请关注腾讯微博@大师谈创意



文/王泽端 康泰纳仕中国广告创意执行总监
 
曾担任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评委,中国国际广告节互动创意奖评委,龙玺杰青评委,Portfolio Night 北京站评委, PechaKucha 国际艺术设计论坛演讲嘉宾,《广告门》特约讲师。 创意本身是一场发现之旅,在这个旅程中我们都是探险家。Kevin 在这个旅途上已经行走了17个年头,旅程穿越了北美大陆又折回到中国。Kevin 先后就职于北美的多伦多奥美广告公司, 加拿大 Cossette Communication Group, 麦肯光明广告公司, VML IM2.0,目前任职康泰纳仕中国广告创意执行总监。

1.您眼中的“好创意”有哪些必备元素?
 
一个好的创意,一定是能够引发受众的共鸣,或喜、或怒、或悲、或乐,是可以从情绪上调动观者。要做到这点,创意人首先必须对产品或者品牌,以及消费者有着深刻的洞察,否则即使执行得再好,其结果也如同隔靴瘙痒。另外,一个好的创意一定是单纯的,不要试图在一个concept里面包含过多的信息,点亮一点,然后把它放大就足够了。还有就是一个好的创意一定是与众不同的,新鲜的,是从别人万万没想到的角度切入的。
 
2.在从事创意行业的过程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人对我有过很大的帮助,这个人就是前多伦多奥美广告公司的首席创意执行官Nancy Vonk. Nancy是一位非常睿智,非常擅长发掘和培养新人的资深广告人,她和Janet Kestin在发起“这一夜,晒作品”这一全球最大的同步举行的广告作品评论活动的ihaveanidea.org上面共同主持一个叫做“Ask Jancy”的专题栏目,专门解答广告人的困惑和在职场上遇到的问题。同时她还写了一本《PICK ME》, 去指导年轻创意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人。她和Janet为多芬所创作的“Litmus”Campaign被安大略皇家美术馆永久收藏,并被收录为哈佛商学院的课程案例。在多伦多奥美的那段工作经历,Nancy给了我很多机会,并且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真正的创意人。当年我还写过一篇对她的专访,发表在国内的《艺术与设计》杂志上。
 
3.最近觉得很欣赏的一个广告创意是?
 
我近期最欣赏的一部广告作品是2012年获得戛纳广告节金狮奖的一部作品《I am Mumbai》,它出自印度的一家Agency—Taproot India。这是一部为《孟买镜报》打造的品牌广告。我之所以非常欣赏这部作品,是因为它对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广告,《I am Mumbai》深深震撼了我,黑白色调所表现出的张力,纪实性的拍摄手法,那些震撼人心的呐喊,如锤子般把一句句文字钉入你的内心。表达出镜报就应该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忠实的,深刻的,敏锐的反映出社会的现实。这部作品,在亚太广告节颁奖典礼上,获得全场长达5分钟的掌声。一部优秀的广告作品,是经得起时间长河淘洗的。
 
4.对有志于从事广告创意的年轻人,有什么想说的话?
 
“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这是赖声川老师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同时也是感同身受。做创意犹如做人,先学习如何做一个人,再学习如何做一位创意人。从事创意是一个一生的事业,我们需要一直在路上不断前行,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如何让自己在这条漫长的路上始终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李安导演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没有质朴的个人品性和纯真的人格,不会创造出美的事物。” 
在广告这个行业,没有人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在学徒和大师之间,是那条漫长的旅程,行走在这个创意的旅途上,我们要学会发现命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简单的命题,挑战小,带来的收获有限;挑战大的命题,可能为你带来不可限量的收获,年轻的创意人在这条发现之旅上,要勇于不断挑战自己。
 
5.我们都知道,以微博、微信以及新兴起的微视为代表的新媒体正越来越多的占据人们的时间,广告创意业应当怎样去拥抱新媒体的时代呢?
 
其实,我们已经不应该再用新媒体这个词来形容移动互联网端的媒体形式,更确切的来讲,我们应该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已经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今年年初,美国一份数据显示,人们通过移动端对互联网的访问量首次超过PC,移动互联生活已经成为主流,移动端的营销也成为市场营销的主要战场。如果我们以前在谈三百六十度的营销,那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化媒体的爆发,使得目前的品牌传播活动已经变成一个24小时概念。广告行业永远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意人同样应该是一个创新者,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快速的传播大环境下,广告人不仅仅需要懂得创意,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体系,了解市场策略,技术需求,媒体环境和特性,更为重要的是懂得Social传播的方法和重要性。
 
6.很多人苦于想不到新的点子,您是怎样突破创意的瓶颈呢?
 
长期保持一个良好的创意状态基本上很难做到,每个创意人都有创意灵感面临枯竭的时候,每当遇到这种状况,我的建议是停下来,找到自己最放松的状态,暂时放空自己,越焦虑越不可能产生好的创意。另外,广告人需要更多的生活体验来充实自己,去获得工作之外的营养,这样才能保持可持续创新力。还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
 
7.有人说,创意这个东西主要还是靠天赋,您对此的看法呢?
 
创意里面的确包含天赋这个因素,但是并不是决定性的,没有人生来就是创意大师。 很多年前,我曾经在ihaveanidea.org的网站上读到一篇关于Erick Vervroegen的专访。Erick在全球广告界可谓大名鼎鼎,在他任职TBWA/PARIS总裁兼创意总监期间,带领TBWA/PARIS横扫戛纳,取得过无与伦比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Erick也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过程。他对待自己的创意是一个永不满意的状态,这正是不断激励他走向成功的源动力。Erick在创意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去寻找,不断的突破自己,甚至“毁灭”自己,以求能够登上一个新的高度,追求一个好创意就如同凤凰涅磐。广告是一个残酷的行业,要坚持做好的创意,还要有一颗富有激情,永不言败的心。当我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否定,如果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很快就会被负面情绪击倒,一个广告人要始终对创意抱有坚定的情怀,才能最终爬到山顶,去领略那绝世的风光。
 
8.回头看您的经历,哪一段对您成为一个成功的创意人影响最大?
 
面对很多前辈或同辈中优秀的创意人,成功这两个字对我并不适合,我依然还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还有太多的东西我不了解。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这里我想分享一段我的经历:那时大概从大学毕业有5年左右时间,突然遭遇了自身发展的瓶颈,感觉无论是知识,经验以及能力都无法再登上一个台阶。那个阶段非常苦闷,也没有人可以告诉我如何能够跨过这道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我决定再次走回校园。
当时申请了美国的一些院校,有幸拿到几个录取通知,包括位于纽约的Pratt Institute, Boston University等几所院校。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为我提供全额奖学金的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这所公立大学的平面设计专业。在这里我非常幸运的遇到了我的导师Philip Burton先生,一位渊博,幽默的小老头。Philip先生曾经在耶鲁大学任教长达十年,美国很多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和大学的教授都师从先生,央美设计学院院长王敏先生也是Philip的学生。这里授课的教授也都是毕业于耶鲁大学,他们带给我的是全面的耶鲁平面设计专业的知识体系和理念,让我深入细致的学习了西方设计的优秀文化,除去设计课程,还接触到了哲学,艺术心理学等其它学科,两年的学习,是一个全方位的提升,虽然很辛苦,但真正拓展了我的视野,打开了我的心结,为之后再次走入创意行业做了非常有用的储备。
 
9.如何在客户要求和自我追求之间找到平衡?
 
许多创意人在从业过程中,都有着相同的困惑,是去尽量满足客户,以求提案尽快能过,还是坚持自己的创意,大多数时候,创意人都是在两者间痛苦的摇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的创意是为消费者来服务的,好的创意一定是来自准确的消费者洞察,通过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来传递的。即非一味的讨好客户,也不是强烈的自我追求,而是通过我们的创意,把客户的要求与消费者的需求巧妙地结合起来。不过,在市场中的确有些极品客户,对待他们,不必过于纠结,浪费你们的时间和精力,把我们好的创意留给那些真正懂得欣赏它的人。
 
10.您更欣赏哪几个地域的广告创意?欣赏点在哪里?
 
其实很多国家的广告创意都很优秀,亚洲的例如日本,泰国,印度和新加坡。澳大利亚的广告每年都有精品,美国英国一直都是传统强队,美洲的巴西广告创意也很优秀,当然我们的广告创意也越来越出色。日本的广告向来制作精良,特别注重细节,在数字创意上,经常会有令人惊艳的作品,在亚太广告节上通常是席卷全场数字大奖。泰国的导演都很会讲故事,平实,幽默,动人。泰国的广告既有东方文化的含蓄温婉,也融汇了西方文化中乐观幽默的一面,形成泰国广告创意的独特基因。
 
当前的广告形式越来越多元,每个人对广告欣赏和理解的角度也不同,以上所有十道问题的回答只代表我个人观点,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讨论。□

大 师 微 访 谈 精 彩 问 答

王泽端——微访谈

1.#大师谈创意#每个人的创意源泉是相同的吗?好的创意都是从何而来,生活中?还是通过想象?
王泽端:我们创意的源泉一定是来自个人的生活,宫崎骏曾经回答记者,他的奇思妙想都是他身边生活中的人和事。所以一切的基础在于我们内在装了什么,那些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才是创意的原始材料和取材的花园。
 
2.#大师谈创意#在您看来创意是需要更加迎合客户需求,还是应该加强个人表达?二者之间能够取得一个平衡吗?
王泽端:我想很多创意人都有和你一样的困惑,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的创意是为品牌和产品服务的,好的创意一定来自准确地洞察,和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既不是讨好客户,也非所谓的强烈个人表达。
 
3.#大师谈创意#怎样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呢?
王泽端:需要平时多多的积累,多看,多读,多问。
 
4.#大师谈创意#自己感觉好的创意别人却欣赏不了,这种情况怎样解决?
王泽端:好的创意留给欣赏它的人。


#p#副标题#e#

文/伦洁莹  睿狮广告传播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生于香港,香港浸会学院传理系毕业,获美国纽约雪城大学广告硕士。曾任香港李奥贝纳文案,期间晋升至创作总监;派驻台湾,主管台湾李奥贝纳创作部;香港麦肯行政创作总监;香港灵智总经理暨首席创作总监;亚洲女性网站miclub.com首席执行官;HAVAS集团Arnold 阿诺广告传播任中国总经理暨行政创作总监。伦洁莹屡获本地、亚太、国际创意奖项,计有香港4As、台湾4As、台湾时报、MEDIA、纽约广告节、康城(坎城、嘎纳)、伦敦广告节、龙玺等。2003年伦洁莹著作的 《不抹口红的广告》出版,分享其广告人生。

1.您眼中的“好创意”有哪些必备元素?
 
请吓我一跳!
如果别人也想到的,何必找你?
但更重要的是:广告不是单纯的艺术,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哗众取宠容易,每一个广告都有它的目的和传播策略,创作绝对不能偏离,如果认为这是局限而说做不出好创意的话,这根本已经不是广告应有的任务;如果在精准的策略框架内也能做到出人意料的广告,这才是出色创意的“功架”。
 
2.在从事创意行业的过程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
 
应该是我的第一个师傅Richard Butt吧!入行的启蒙明灯,从校园出来就追随了8年,在他身上学懂了何为“idea”,学懂了不把意念和执行混淆,学懂了如何自我筛选,这对日后当创意总监需要评估筛选别人的想法大有帮助,也学懂了提案技巧和如何发展培养一个创作人的魅力。
 
3.最近觉得很欣赏的一个广告创意是?
 
VOLVO 卡车的“Epic Split”吧!相信近期没有一个广告能出其右了!
好一个吓我一跳的广告!初看时立刻被吓到了。
卡车,一点都不性感的产品类别。
平稳,真的是平稳得有点过分的boring 卖点。
用Jean Claude Van Damme,直指男性化很Man的目标群,on-target。
简单得有点过分的点子,但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也只有Van Damme能肩负以一字马劈腿这情理之中的想法,不会有误会,不会被其他一切掠夺了片子叫人注意的唯一一点,经典!
 
4.对有志于从事广告创意的年轻人,有什么想说的话?
 
尽信网不如无网。
我接触很多将来有志于从事广告行业的同学,无论是否念广告专业,他们对广告的认知都很贫乏,他们的广告知识很多都来自网上,不外乎广告公司的客户和人员流动的八卦,甚至是谣言,虽然可以看到一些本土或国际的好广告,但所见的所谓评论也不中不肯,网上并非学习的地方,书本才是,年轻人可能觉得看教科书很沉闷,但这些都是理论的根基,没有理论基础是单薄无力,一击即破的。
另外就是老生常谈的勤力加激情,如果不爱广告就千万不要以广告为事业,因为这一行辛苦、工时长、回报低,做创意的更要长期忍受被拒绝的humiliation,这是每一个创作人都大量经历过的,自己想出来的创意就像自己生的孩子,天天被别人(也包括自己)说他丑、说他没用、把它摧毁、扔进垃圾桶,要自问能驾驭这种沮丧的感觉,才可以考虑入行。
 
5.我们都知道,以微博、微信以及新兴起的微视为代表的新媒体正越来越多的占据人们的时间,广告创意业应当怎样去拥抱新媒体的时代呢?
 
我们当然要学懂驾驭社交媒体,但我们也应学懂不要在上面浪费时间、迷失自己。
 
6.如何在客户要求和自我追求之间找到平衡?
 
不需要,我们的存在是为客户创作出色的传播,没有冲突的,说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的人基本上是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在我的书(《不抹口红的广告》)中我特别提到这一点,客户是需要出色的传播,他不会跟自己作对,看到好东西也不买的。落差在于客户与创作人活在两个不同的空间,说着不同的语言,如果一个创作人是真心想为客户解决问题,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的话,对方一定知道的,如果创作人只是一心想做“拿奖”的广告,而罔顾传播的真正意义,还埋怨客户不赏识,这是最坏也是最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不是说要迎合客户、投其所好,我从来不会,但客户的信任和赏识是要我们“赚”回来的,投入时间、精神、努力,一次又一次事实证明的,当今的年轻人,你愿意吗?
 
7.您对当前流行的“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网络营销方式的看法是怎样的?从去年开始逐步兴起的短视频应用,如微视,也有很多品牌在尝试营销,短视频营销的未来您是怎么看的?
 
新东西、新事物,天天有,年年有,当它新鲜的时候就赶快用了,不要等,明年又有新东西出现的啦。
 
8.很多年轻人做创意点子是很好,但是天马行空,不贴近市场,怎样才能创造出贴近市场的广告呢?
 
我不认为天马行空是好创意呀。天马行空是乱来的意思。没有一件事情不是透过努力、反复思考、反复认证的结果。如果做创意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认为这是客户服务或策略人员的工作),他将永远不能成为一个贴近市场的创意人。
 
9.很多人苦于想不到新的点子,您是怎样突破创意的瓶颈呢?
 
经验,大量的经验。
涉猎不同领域的东西、接触不同的人,对新鲜事物有天生的好奇心,这是储备。
时间,给脑袋酝酿的时间,让潜意识帮助意识,想出连自己也吓一跳的点子。
真的真的碰到瓶颈,塞住了,什么都想不出來,就不要在勉强自己想下去,放下,离开,做点别的,脑袋往往会在你不知不觉中帮到你的,但大前题是,你脑袋里要有储备。
 
10.您更欣赏哪几个地域的广告创意?欣赏点在哪里?
 
南美和拉丁语系国家,他们足球和广告一样好。想法出乎意外,但又能合乎情理,更有帅哥美女,赏心悦目。□


大 师 微 访 谈 精 彩 问 答

伦洁莹——微访谈

1.#大师谈创意#您多年从事广告创意相关的工作,而这一行工作压力相当大,促使您坚持下来的信念是什么呢?
伦洁莹:是我对广告莫名的热爱。没有这一份热爱,根本支撑不住的,现代人面对的选择太多了,不爱是不会长相厮守的。
 
2.#大师谈创意# 创意的世界瞬息万变,广告人如何做到保鲜呢?
伦洁莹:吸收一切有用和没有用的讯息。我最欣赏团队里那些“冷知识”丰富的同学。
 
3.#大师谈创意#作为一个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如果想要进入广告这个行业中,在学校的努力方向应该更注重培养创意还是储备知识?
伦洁莹:勤奋,对一切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不要介意工作的性质,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不要介意,因为每一次都是机会。

 
#p#副标题#e#
台湾涉农品牌创造 
尊重文脉 整合创新


文/胡晓云  中国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台湾已去了多趟,与别处不同,去得多了,却不是腻了,而是感触更深,兴味更浓。基于资源的局限性,台湾农业在文创转型方面做出了范例。某种意义上,台湾农业既学习了日本“精致农业”的运作经验,又在加强农产品的精细化、生态化发展的同时,更体现了在地适应性——以文创化带动产业整合,获得更大的价值提升空间。大陆农业,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也应当采用在地适应性发展。如何利用文创价值,将文创转型作为未来农业转型的重要战略之一,形成适合的农业发展战略?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此次台湾涉农产业考察,关于台湾农业品牌创造感触很深:尊重文脉,整合创新。我认为,台湾农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在品牌创造过程中,充分尊重文脉,有意识地传承文脉,并不静态地复制文脉,而是在文脉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整合创新,提升农业的消费价值。
 
“文脉”:一个品牌与其它品牌的渊源关系
 
“文脉”(Context)一词,原指语言学中的上下文关系,又被引申为某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其它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相关“文脉”分析研究,原着重于语境的特殊性,引申意义则强调一个事物和其它事物之间的渊源关系。有学者曾简明地将其概括为“一种文化的脉络”,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柯亨曾将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则曾以符号系统诠释文脉,并强调:人对外部事物意义的认知就是对符号意义的破译工作。而摆脱既有的符号形式特征的限制,以全新的形式与结构再诠释与发展其意义,才是文脉之所在。
 
文脉思想被20世纪60年代以后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后现代主义者看到了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对文脉的漠视,试图恢复城市原有的秩序与精神,于是主张从传统、民间、地方的文脉中找到现代城市建筑的立足点。该思潮并非简单的将文脉传承理解为单一的复古行为,而是将文脉理解为激发创作的灵感或原材料,经过撷取、改造、移植等创作手段来实现新的创作,使建筑、文化与当代社会有机结合。
 
当“文脉”一词与品牌相关时,我们强调的是一个品牌与其它品牌、事物、人等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其故事性。如日本的阿久津聪等强调,品牌的文脉包括有关品牌的联想、品牌的背景知识和信息、品牌商品的消费环境等等。
 
利用文脉创造品牌
 
在调研了大陆29个省市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情况后,我们发现了较为严重的两大倾向:其一,许多农产品经营者并没有尊重文脉,在产品的包装设计、符号呈现、品牌个性的表达中,人为的令文脉断流,抛弃了文化传承,不仅导致产品的文化断层,也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其二,一些农产品,如茶叶经营者,努力的利用文脉、传承文脉,将文脉作为品牌的重要利益诉求。比如“贡品”、“万国博览会金奖”等等,但在运用文脉的过程中缺少对消费者的文脉心像和地域、产品的文脉的关联度之间的洞察与沟通,对文脉的运用缺乏时尚化演绎。我们强调,因为农产品的农耕文化背景,农产品品牌的创造,应当更加强调文脉的传承关系,利用文脉的力量提升品牌价值。
 
尊重文脉 整合创新
 
此次台湾之行,令我欣喜的是,台湾农业一如既往的在尊重文脉、整合创新方面为大陆涉农品牌创建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在品牌创造过程中,台湾农人对文脉的超乎寻常的尊重。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在他们对天地、田畴、作物的感念中,在他们所有的品牌创造过程中,包括每一段文字表述中,都能够令消费者感受到。
 
其次,在利用文脉创造品牌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文脉传承与现代时尚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文脉在传承中得到时尚化?这是一个难题。许多的农人无法处理,甚至使文脉成为与消费者沟通的障碍。但台湾农人平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让一个品牌既表达了历史、传达了文脉特征,同时又在形式感和符号体系中找到了与现代消费者的对应关系。
 
其三,文脉不是静态的,而是渐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台湾农人深刻明白这一点,在尊重文脉、协调文脉与时尚的关系的同时,更侧重于将文脉作为灵感的源泉进行整合创新,将文脉及其各种元素进行有机整合,创造出新的消费元素、新的消费可能。在新的创造中,成就新的文脉内容,令文脉适合时代趋势向前延续。


台湾农业品牌创造过程中,充分尊重文脉,并有意识整合创新,有以下几个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案例1:“掌生谷粒”——其与消费者的交流文字,满溢对土地的爱;其所有的符号呈现,均采用中国文化元素的时尚表达
在不知名的某一天里,我忽然明白,农作是大地的一场“偶然”,即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不会收成到相同的结果。农作反映人生的无常,我们在餐桌上享用美食时,吃出来的是自然在食材上深深刻下的记号和智慧。就像6月6日那天,穀子以鲜明的甜度记载了那阵36°C焚风掀起的魄力。
 
9月,二期的稻花会等著秋风来吹,预备授粉结榖。风有来是一回事,风没来会是另一个结果。农作的浪漫与残酷,站在田边听风的农夫,顺著天地的脾气耕作出每一期米榖蔬果的稀有价值。只是饮食的人,懂不懂?
 
大自然掀起一阵风,村上春树就书写了“听风的歌”;乔治温斯顿兴起演奏钢琴的“四季”;有天赋的农夫则捕捉了大自然的“不完美”,创作出那一次次的“偶然农作”。而饮食的我们,站在风中大概只会说出:“哇,今天的风好凉哟!”这么浅白的感想吧。
 
我们要走访全台湾,找出天生的大地耕作者,还有与他们永远不会再相逢的经典农作,和懂得这种稀有珍贵风味的味蕾。更要将人们对食物的赞美与期待传递给天视、天听。若我们要向一片土地发誓,那样的誓言出发的起点,一定都是因为“爱”。
 
范先生以他世代的务农经验,选择了花东纵谷区有口皆碑的优质良米,综合调配出他心中最好吃的饭!就像人有不同的个性,米也一样。不同品种的米优缺点也都不一样。在这包米中因为高雄139的甜与Q、台梗2号的柔软与清芬、台梗9号的饱满与圆润,甚至每年夏季收割后,您会吃到这包米多了一种一期稻作没有的淡淡花果香——那是台农71号的特色!因为大家贡献了自己的优点,满足了口感,让我们吃到一碗碗总和的幸福。

案例2:“东方美人茶”——有意识的立足文脉传承,建立独特的文化场域
东方美人茶,是台湾茗茶。英国茶商将其献给维多利亚女王时,其黄澄清透的色泽色与醇厚甘甜的口感令女王赞不绝口,遂赐名为“东方美人茶”。
东方美人茶的茶品分类与茶品包装,不采用特级、一级等数字分级方法,均采用内外匹配的“中国科举制度”排行。


对各品级茶的描述,均采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

东方美人茶的包装分级设计,既实现了茶叶分级,又传播了科举文脉

案例3:“豆油伯”
其品牌的命名及其形象表达,具有浓郁的地方文脉特色。而地方文脉,有着独特的生命活力、文化个性,具有遗传影响内动力的地方文化精神,吸引了消费者的消费兴趣。


屏东六堆“豆油伯”的LOGO设计及其承诺:天然、纯酿

“豆油伯”品牌遵守一千五百年前东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古法酿造酱油产品,且将客家文化作为品牌文化的核心延续。

“豆油伯”品牌的网络互动界面设计

案例4:“鹿窑菇事”
“鹿窑菇事”,新品牌。在其价值观、生产方式上坚持传统文脉,而在产品休闲要素附加、渠道选择、网络互动、网络销售符号设计等方面,均着眼于文脉传承与时尚化的结合,形成整合创新。


“鹿窑菇事”品牌网络互动系列组图

案例5 :阿里山玛翡咖啡
高山咖啡品牌,在全球排前八位。“玛翡”(mafeel),在邹族语言中意为:“很好喝。”品牌的字体符号及象征人物具有鲜明的原住民文化特征。


阿里山玛翡咖啡的外包装采用邹族标志与“yuyupas”(邹族语:吉祥平安)的结合,内包装上采用充满邹族文化特色的女性头像和手书“阿里山”背书

案例6:“老杨”
以传统工艺制作的“方块酥”为特色,成为嘉义特产。品牌主强调:“将创新精神融入传统美食中,这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种对乡土的热爱,也是我们持续坚持的理念。”


亲和、中国风的品牌标志

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奖的阿里山玩味礼盒,结合台湾阿里山独特风味高山乌龙茶、芥末、樱花、麻辣红椒等形成创新风味,且符号设计中西合璧、具象与抽象结合,体现了传统特产元素与国际视野、消费时尚的有机融合

广告形式的自然、清新、精致表达,广告语的中文寓意,体现文化特色

案例7:食养山房
将传统文脉中的花道、器道、茶道、文道、香道、佛道、乐理、光影效果等进行交互融合,形成尊重传统文脉、基于传统文脉的各种要素整合创新,创制出出乎意料的品牌新境界。
 
总之,台湾农业尊重文脉、整合创新,借助农产品的文化性、区域性特征,加强文脉利用,凸显文脉特征,提升文脉价值,创造品牌新境界的做法,值得大陆农业学习、研究、互动。


食养山房山门外,野百合的春天,在静静的开放

进了山门,一盆素心兰静悄悄的迎候着消费者

宣纸、瓷器、素心兰、书法、草席、红木器具、书籍等,各种元素整合创新为新的消费镜像

金莲花,在众人关注下嫣然开放

外观月长条素席与室内景象,引发明月夜色的充分想象

网络接触:食养山房,名人论禅的修道场

8776
  • 欢迎投稿
  • guanggaorenzazhi@sohu.com
  • 邮件主题请注明“投稿”稿件一经采用,我们会及时回复 ,欢迎个人、机构洽谈供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