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制药益青春公益行动开启以“沂蒙星火 青春传承”为主题的公益大赛,具象化延伸“责任与担当”,共收获了高达500件创意微电影作品。青年才俊们通过对沂蒙精神的深入挖掘与创新演绎,将沂蒙精神的“责任、担当”融入日常生活,不仅有利于青年更好的传承沂蒙精神,还能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一等荣誉
《她的来信》
作品类别: 微电影
作品编号: S2-c50620243968087
作者: 吴泰来、朱岳然、邵资文、李长泉、孟凯歌、徐佳钰
参赛院校: 鲁东大学
指导教师: 杜楠
创意思想
讲述了一个乡村支教老师和一个想念妈妈的留守儿童的故事,老师和小杰的妈妈想到了集100朵小红花的方法来激励小杰,小杰相信了这个方法,并谋生出“最后一朵小红花,留给妈妈给我画”的想法,想要自己找到妈妈亲手画上。
创作理念:通过讲述乡村支教老师和留守儿童之间的故事,引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展现支教老师的爱心,同时表达留守儿童对妈妈关爱的渴望。
展现方式:新颖的集小红花的方法,给予小杰激励和希望,展示了追求爱的力量。
这样的创作思维和故事情节旨在唤起观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展现支教老师对乡村留守儿童的尊重与爱,想要尽自己的一份爱心与孩子们携手前行,帮助孩子们填补内心缺失的爱。体现了乡村人民以及支教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无私的大爱,中国人民的善良、责任与担当。
《星星之火》
作品类别: 微电影
作品编号: S2-c50620243708734
作者: 李鸠、童成凯、岳兴宇、施皓博、周旭芬、王凯越
参赛院校: 南京传媒学院
指导教师: 王晗宇
创意思想
通过对青少年对于“航天梦”的追寻从而明确我辈青年身上该有的担当。在追梦中成长明确自身责任,为中国航天做出贡献。
二等荣誉
《开门》
作品类别: 微电影
作品编号: S2-c50620243805001
作者: 肖钧博、陈媛媛、李欣婷、徐文静
参赛院校: 四川传媒学院
指导教师: 何金池
创意思想
忠诚与坚守,是当今社会较为难得的品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了解到守庙人的故事,借此机会,我们想通过守庙人和最近黑神话悟空的热度,来讲述一个责任与担当的故事。
《50年,“根”在这里》
作品类别: 微电影
作品编号: S2-c50620243964519
作者: 刘阵、丁超、王晴、许如涵、唐连潇
参赛院校: 浙江传媒学院(钱塘校区)
指导教师: 焦俊波、张玮玮
创意思想
来自六联村的乡村医生雷发根17岁开始从医,50年驻扎在乡村为村里百姓解决了就医难题。村里大都是空巢老人,且独居老人占比超四成,雷医生尤其心系、定期上门垂访,并与其子女保持联系,以确保老人的健康。本片基于真实故事创作,通过纪录片展现雷发根医生对于基层乡村医疗工作的坚守,50年如一日,并受到六联村一带及附近百姓的肯定与信任,是“沂蒙精神”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标题中,“根”既指雷发根医生,也代指其扎根乡村的本心。此外,本片采用原创配乐。
《微光》
作品类别: 微电影
作品编号: S2-c50620243706992
作者: 陈永炜、方笑雨、林炳胜、黄佳鑫、郭霖
参赛院校: 福州理工学院
指导教师: 邓忠焰、董航
创意思想
《微光》是以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双向救赎为主题,聚焦于自闭症和阿尔兹海默症两个特殊群体。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故事情节,呼吁社会对这些群体的生活和情感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在影片设计方面,我们特别注重视觉和音效的细腻呈现,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影片色调选用柔和的暖色系,传递温暖和希望,象征即使在黑暗中依然有指引前行的微光。场景设计方面,我们选取了家庭、路边、菜市场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所,通过细致的布景和真实的生活细节,展现自闭症患者和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和坚韧。
角色塑造方面,我们对母亲和女儿的形象进行了深度刻画。母亲是一位坚强而温柔的女性,在照顾自闭症女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身患阿尔兹海默症。女儿虽然生活在自闭症的世界里,但她对母亲的爱和关怀无比真实和纯粹。通过彼此的努力和理解,两人最终实现了心灵的相互救赎。
《微光》是一座心灵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观众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自闭症和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及其家庭所面对的挑战和努力。用微光点亮他们的生活,传递无限的关爱与温情。
三等荣誉
《小小的礼物》
作品类别: 微电影
作品编号: S2-c50620244033433
作者: 于苏仪、郝景怡、和秋语、孙祥峰、李盼盼、董昊楠
参赛院校: 临沂大学
指导教师: 孙翠翠、武晓欣
创意思想
一、沂蒙山精神的现代诠释与生活美学的融合
本微电影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深入展现了生活中的爱与美好。沂蒙山精神,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宝贵财富,其内涵的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特质,在本故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小小作为临沂鱼林山村的年轻一代,与聋哑姐姐孙敏生活在村落中。面对成长中的诸多困惑和挑战,小小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细腻地与姐姐站在一起,承担起自己成长中的责任。小小与姐姐之间“孝”与“敬”的故事,正是沂蒙山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生活中最普通、最朴素的日常写照。
二、借鉴自强脱贫典范,树立新时代青少年形象
团队结合自身儿时的留守经历,借鉴了聋哑人何小六三姐弟的事迹,将何小六的坚韧、孝敬和奉献精神融入到孙小小的角色塑造中。聋哑人何小六坚持不懈地劈竹竿、剥篾片、编竹器,一幅幅“胸中美图”经过他灵巧的手,慢慢变成一件件精美实用的器物。村里的人们说起哑巴一家,都毫不例外会翘起大拇指。片中参演的主要角色也来自于临沂市鱼林山村真实的村民,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真实的瞬间。在本片中,孙小小同样面对升学的压力、孩童的困惑、姐姐的期许,积极生活,伴随姐姐度过生活中的波折。这一形象不仅是对何小六的致敬,也是对新时代青少年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生动展现。
三、创新叙事与表演手法,传递乡村核心价值
在叙事上巧妙地设置了开头姐姐找弟弟的悬念介绍了姐弟身份进而埋下了“鸡毛”的伏笔使故事环环相扣。在人物塑造上由于聋哑人的设定使得影片从任务调度肢体和情节出发讲故事不仅展示了聋哑人生活中的困境更深入挖掘和传递了孙小小在面对姐姐时的细心敏感孝敬真诚体现乡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让观众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的美好与独特。
四、深化情感共鸣与社会正能量的传递
本片注重情感共鸣的营造通过孙小小与孙敏之间的互动冲突与和解展现了孤儿聋哑留守家庭亲情之间的复杂与温情。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孙小小对姐姐的担当也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微电影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激发更多人关注乡村支持乡村发展。
《秋风知稻》
作品类别: 微电影
作品编号: S2-c50620244033034
作者: 李鸠、童成凯、蔡昊泽、赵宇航、庞舒文、韩依霖
参赛院校: 南京传媒学院
指导教师: 李冠男
创意思想
《秋风知稻》旨在通过主人公陈安水的故事,展现现代青年如何在孝顺、敬业和忠诚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生活的责任担当之间找到平衡。影片以陈安水被派往乡村担任“大学生村官”并继续他的多年生水稻研究为背景,描绘了他与昔日好友张怀平之间的冲突、误解和最终的和解,从而深刻体现了责任与担当的主题。在金色稻田的背景下,陈安水的内心挣扎、成长和最终的决定留在乡村帮助发展水稻产业,不仅展现了他对乡村的深厚情感,也传递出对爱与美好的追求和对正能量价值观的弘扬。
《我“为”青山》
作品类别: 微电影
作品编号: S2-c50620244032495
作者: 徐志林、赵泽玄、曾萍、邹璇、贺春霞、谢珊
参赛院校: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指导教师: 曾琦琪、刘炜心
创意思想
江西省遂川县,青山似黛,绿意盎然,溪水如练蜿蜒于山林之间,奏响自然的乐章。护林员蓝先华于此坚守八年,岁月流转,他的守护信念始终如初。
他每日穿梭于茂密丛林,仔细巡查每一处角落,不放过任何火灾隐患,精心呵护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用双脚丈量责任,以行动诠释担当。于是积极开拓林下经济,带领村民种植茶叶,饲养蜜蜂,让山林的馈赠化作村民口袋里的财富。同时他未雨绸缪,组建林工队精心护育山林,确保其生态永续。
蓝先华以八年的坚守与付出,真切地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生态与经济共荣,自然与人文交响,谱写着可持续发展的动人旋律。
纪录片以《我“为”青山》为题,蓝先华不仅将自己的身影深深融入了青山翠影之间,化作了山林中灵动而坚毅的一部分,更让自己的精神成为了这片青山的不朽灵魂。而在守护青山之际,他亦未曾忘却家庭的责任。于父母妻儿而言,他是遮风挡雨的顶梁柱,恰似青山之庇护,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幸福。他在青山与家庭之间,构筑起一座温暖而坚韧的桥梁,用爱与担当书写着动人篇章。
《归途有风》
作品类别: 微电影
作品编号: S2-c50620243711012
作者: 张奇、黎瀚阳、钟雯怡、井珂、孙陈瑜、郭恩志
参赛院校: 河北传媒学院
指导教师: 方姝
创意思想
本片的创意思想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融合沂蒙山精神,彰显责任与担当
本微电影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深刻融入沂蒙山精神的核心——责任与担当。沂蒙山精神,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宝贵财富,其内涵的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特质,在本故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黄瀛子作为大仁村的青年代表,面对乡村空心化的挑战,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承担起带领村民共同振兴乡村的责任。她的坚持与努力,正是沂蒙山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生动写照。
二、以感动中国人物杨宁为灵感,塑造时代新形象
我们借鉴了感动中国人物杨宁的事迹,将她的坚韧、智慧和无私奉献精神融入到黄瀛子的角色塑造中。杨宁作为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与奉献。在本片中,黄瀛子同样面对重重困难,但她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求改变,不断学习进步,最终带领村民走出困境,实现了乡村的振兴。这一形象,不仅是对杨宁精神的致敬,也是对新时代青年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生动展现。
三、创新直播形式,传递乡村价值与文化
在叙事上,巧妙地将直播带货这一新兴商业模式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展现了黄瀛子如何通过创新直播策略,成功推广村里的农产品,助力乡村发展的过程。她不仅注重产品的品质展示,更深入挖掘和传递了乡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让观众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的美好与独特。这种创新形式,不仅为乡村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四、情感共鸣,传递正能量
本片注重情感共鸣的营造,通过黄瀛子与村民之间的互动、冲突与和解,展现了乡村社会的复杂性与温情。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黄瀛子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执着,也能体会到村民们在看到她成功后的喜悦与自豪。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微电影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激发更多人关注乡村、支持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