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磅打造、中国工商银行独家冠名的全国首档工业文化节目《中华考工记》播出以来,以“古籍为钥、古今对话”的独特叙事引爆全网。根据CSM数据,节目收视率最高达0.9%,前五期电视端观众规模已经超2亿,达2.1亿人;微博平台上,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3亿,讨论量超524万。作为节目的独家冠名企业,中国工商银行也通过节目的热播,让“工于至诚,行以致远”的企业价值观与千年工匠精神实现了深度共鸣,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文化内涵与美誉度。
工业美学的破圈表达
工业文明常被视为“硬核”的存在——钢铁、机械、数据、算法,这些看似冰冷的元素构成了现代工业的基础。《中华考工记》用科技与人文的“共舞”,让工业美学“破圈”,并以可见可感、有温度、能共情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首期节目中,30名舞者身着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演绎《考工记》记录的6大类30个工种,创新融合AR技术与情景舞蹈的编排,通过标志性的工种动作语言,生动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科技发展的生动画面,让沉睡千年的百工智慧在当代舞台重焕新生。

在纺织工业篇中,开篇音诗画表演《考工·织造》带领观众重返“齐纨鲁缟”名动天下的先秦时代。“齐纨”以其细薄如雾、洁白似雪的品质成为天下珍品,其背后不仅是“妇功”技艺的极致展现,更是“材美工巧”造物哲学的生动实践。节目中更以优美的舞蹈形式,复现了《考工记》中“㡛氏湅丝”古法场景——这项以灰湅、水湅等方法处理丝线的技艺,成就了千年丝缕依旧柔韧的奇迹。在最新播出的新材料篇中,舞蹈《考工·五材》由5位演员身着与“金、木、水、火、土”五材特性相呼应的服饰,通过刚劲有力、干净利落的肢体动作,将五材的物理属性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联结具象化。演员的每一个旋转、每一次定格,既是对五材天然特质的艺术提炼,也是对“人因材而施巧,材因人而显美”这一共生关系的现代诠释。

从《考工·织造》等音诗画表演到《考工·五材》等意象舞蹈,艺术化表达让工业题材变得可亲可感:那些看似冰冷的工业技艺,实则是人类与材料、与自然对话的深情记录,是文明传承中最温暖的注脚。
工业文明的创新发展
作为首档聚焦工业文化的节目,《中华考工记》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中国工业文明的深层脉络,展现了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前沿成果。节目首期聚焦机器人产业,集结了中国全品类具有前沿技术的40款,共约80台机器人同台共演。节目全景呈现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版图,深度解码中国机器人产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崛起密码,探寻中国制造的千年工巧基因与现代创新力量。

在纺织工业篇中,我国多项纺织科技突破令人振奋:冰隐纱防晒服的UPF(紫外线防护系数)高达1300,远优于普通防晒服50+的标准;瞬时释压面料攻克了“防水与透气不可兼得”的行业难题,打破了国外长达60年在“微孔膜特种防护材料”领域的技术垄断;而创新的“声学纤维”将衣物升级为智能终端,实现“听音”与“发声”功能,现已应用于空间站,成为太空探索中的“纤维耳朵”。 新材料篇中,我国自主研发的“超纯铁”以其卓越的抗大气腐蚀性能,应用于航空发动机主轴等核心零部件制造;石墨烯则以极致结构打破了材料的“不可能三角”,实现了轻薄、强韧与多功能的高度统一;碳纤维既是大飞机、航天器等大国重器的“筋骨”,也成为运动器材、轨道交通等民用产品的“轻量化担当”;而玄武岩纤维织成的月面国旗随嫦娥六号登陆月背,在极端温差与强辐射下依然“鲜艳如初”。

循古籍文脉,探工业新机。继续锁定总台《中华考工记》,共赴这场文化与工业的盛宴,见证千年智慧的当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