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源于理解
作者: liuziyang
2017-06-02 15:13:17
7635 264

 
随着农业科技的日益发展,生产符合“七条铁律”的农食产品(安全、健康、天然、有效、方便、美味、个性)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取得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目前是摆在整个农食行业面前最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近二十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消费者对于国产食品的信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和动摇。又因食品的最终流向是人的体内,迥异于人们对于其他商品安全性的考量,比如手机,如果某款手机曝出有自燃的重大安全隐患,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尽量避免过长时间通话、过度的充电或是远离人体来避免风险。但食物一旦进入人体后,人就对其失去了控制,对随之产生的风险也只能被动接受了。因此人们对食物安全性的担心再多也不为过。
 
纵使产品有千般美好,可在食品安全整体怀疑论的氛围下,厂商仅仅醉心于生产优质产品是不够的。对于新农食从业者而言,如何取得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这是一个与确保产品品质同等重要的课题。
 
我们说的新农食,不是传统意义上农贸市场里无名无姓的大宗散货,新农食的概念也不是凭空捏造,它是由大量新生中产阶级的升级需求所催生出来的。相较于传统消费人群,新生中产阶级有着更强的理解能力、传播能力和消费能力,这三种能力有着以此递进的关系:“对方充分理解你,他会愿意为你进行主动的传播,这种主动的传播将转化为强大的销售(消费)力”。沿着这样的路径,或许能为新农食的营销人员与新生中产阶级建立有效的沟通并最终取得他们的信任提供新思路。
 
既然只有充分理解才能达到取信的目的,那么第一步的理解应该如何达成呢?生活中似乎存在一种普遍现象:越是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人们越是缺乏对它们的深入了解。对于这些有着较高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消费者,他们中间很多人能够对自然吸气和涡轮增压的优劣对比娓娓道来;能给你去日本自助游的详细建议。但可能极少有人知道美味的芒果是需要通过苍蝇授粉的,没有苍蝇的帮助,芒果就结不多也结不好。对于人们而言,食物太习以为常且易于获得,导致大多数人没有更多兴趣去对它进行深入理解。这种漠视所留下的认知空白就迅速被各种伪科学、假专家、谣言、道听途说的以讹传讹所占据。比如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张图片,青绿色的香蕉被浸泡在不明液体中,旋即有言论指出这是一种有毒液体,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而实际上,香蕉是一种“呼吸跃变型”水果,采摘后呼吸旺盛,而且到了一定成熟度时会出现“呼吸爆发”,迅速衰老变软,抵抗力下降,很容易被碰伤或被真菌侵染,变黑腐烂,稍有不慎“北上”的香蕉就会整车“全军覆没”,所以香蕉采后的保鲜是一个关键环节。目前主要使用的香蕉保鲜剂为咪鲜胺、甲基硫菌灵、异菌脲,这些都是国际公认的低毒杀菌剂,降解速度较快,且都经过主管部门登记,允许在香蕉保鲜中使用。主管部门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推荐使用量和残留限量标准。只要符合这些标准,香蕉就是没问题的。但人们普遍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所以极容易被耸动视听的偏激言论影响。
 
个人电脑的普及教会了人们基本的IT软硬件知识;支付宝教会了人们深层次的认识货币;滴滴给人们灌输了共享经济的概念。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和发展了上百年的现代食品工业,却没有使消费者增加太多对于食物的认识。大多数人对大米的了解程度甚至比他们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了解程度还要低。
 
农业生产到食品加工长长的产业链,其背后的复杂程度和科技含量丝毫不输于一般的制造业。关于食物,所蕴含的知识极为丰富也具有很好的趣味性。新农食要做的,是代表古老的行业发出新的声音,教会人们重新认识食物、深度理解食物,培养更多的消费者对食物具有“品鉴能力”,新农食企业在这一点上责无旁贷。让消费者充分、全面、客观的理解一个食物从种植、加工直至他面前的全过程,是取信的基本前提。

7635
  • 欢迎投稿
  • guanggaorenzazhi@sohu.com
  • 邮件主题请注明“投稿”稿件一经采用,我们会及时回复 ,欢迎个人、机构洽谈供稿合作。